1979年,一位老将军的“最后一问”:特区,还是我们的土地吗?
值班话务员小赵记得,那天风大,窗棂拍得当当作响。23点55分,红机子突然“铃——”一声,像把夜划开一道口子。
值班话务员小赵记得,那天风大,窗棂拍得当当作响。23点55分,红机子突然“铃——”一声,像把夜划开一道口子。
2010年8月的一个午后,已经95岁的汪东兴坐在四合院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只刚买回来的智能手表。表盘上跳动的蓝色数字让他想起了32年前那个改变一切的春天。
老乡夜里收尸时,摸他还有口气,拿草药堵住伤口,他睁眼第一句是“队伍呢?”——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心里只剩“跟党走到头”的硬气。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将领:他从赣鄱大地的田垄间走出,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淬炼,更在共和国数次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以一生忠诚守护中枢安全,以果敢担当书写历史荣光。他就是开国少将汪东兴,一位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一直要
一九八〇年早春,怀仁堂的暖气似乎烧得过了头。汪东兴站在话筒前,中山装的第一粒纽扣紧紧锁住脖颈。当他念出“请求辞去所有职务”时,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
抗战起调中央社会部,带一排人在河北山区给机关断后,敌人一个团围上来,他趴在土坡上打光三箱子弹,最后用刺刀挑翻两个冲锋的,硬是撑到主力转移。
1994年9月,北京秋雨刚歇。西城区的一座老式四合院内,78岁的汪东兴握着电话,眉头紧锁。另一端的老友提醒他:海外有人自称“毛主席身边人”,写了本《毛泽东的私生活》。这一句话,让原本宁静的午后,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汪东兴,这个名字,也许在热闹的互联网世界里没多少人提起,可有些人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是后来者绕不开的注脚。他活了一百岁,从江西乡下到中南海,见了太多别人没见过的东西。2011年《南方周末》的记者找上门,听了一肚子牢骚,老人说:时代变化太快,人心变了——自个儿都
钱到底能把人变成什么样?汪东兴95岁时说了句让人心里一紧的话——“现在的人都钻钱眼里了。”这使不少人当晚在家唠咳咳都琢磨,这老一辈的说法算不算是批判?还是一句带气的叹息?那次采访,也不知是不是他晚年一次什么“放炮”,反正官媒敢这么播出来,对着全国,说的不只是市
1976年9月8日23时50分,历经整日守护的医务组被一通电话匆匆召回“202”病房,中南海空气仿佛凝固。凌晨零点十分,心电图上的脉冲忽然归于平直,伟人离去的事实就此定格。值班护士低声说了一句“停止了……”,这寂静把众人击得说不出话。
1973年3月8日的清晨,西安站的站台上还飘着料峭的寒气。列车汽笛一声长鸣,护送曾志的刘秘书提着一只小木箱跳上车,一句话没说,只冲她点点头。对于将要发生的事,年过花甲的曾志心里只有一句简单念头——“终于有了回北京的路”。可在这一年之前,她还困在临潼干休所的小院
1965年5月中旬,长沙湖南省委招待所的会客室内,窗外春夏之交的阳光洒在青砖地上,室内陈设简单,几张木椅围着一张方桌,桌上放着茶杯和几份文件,墙角的收音机低声播放着新闻。
悼词,从狭义上来看是在追悼大会上对亡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2010年8月,北京酷暑难耐。人民大会堂对面的西长安街深巷里,已九十六岁的汪东兴靠在藤椅上,合上手中的校样,轻声说道:“版税多少无所谓,可这稿子必须留在国内。”秘书愣了一下,试探着问:“国外那边又加了价,真的不考虑?”汪东兴挥手:“若真把稿子卖过去,我这张老脸
可这份“了解”,在主席走后,有时候像根刺。老友翻脸,最疼的不是被骂的人,是当年把他领进门的人。汪东兴晚年有一阵子,总忍不住拍自己额头:当初眼睛怎么就那么软呢?
1968年10月28日晚,北京已是深秋,西北风透着凉意。中南海怀仁堂里灯光璀璨,毛主席准备接见一批在战争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和战士。名单递到主席手上,他随意扫过,却在最后一行怔住——“李讷”。
1976年9月10日凌晨,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怀仁堂外刚刚亮起的路灯还带着露水。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已通过电报传向各省,但中央政治局内部的紧急安排才刚刚展开。守在游泳池“202”房前的汪东兴简单洗了把脸,顺手把昨天通宵修改的讣告稿塞进公文包——接下来,每一分钟都关
1976年,华国锋上位后,中央开宣传工作座谈会,讨论怎么让全国知道他。华国锋家乡交城老百姓根据他的抗日事儿,改编了首民歌,叫《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里面有句“交城出了个华政委”。
汪东兴生在1916年,老家是江西弋阳的一个普通农户,当时的社会环境很艰难,能走的路不多,很多年轻人最后都选择了参军,他也是走上了这条路。当时方志敏领导的农民运动席卷乡间,红旗飘扬,鼓声震天。
她没哭,也没争辩,只是低头听完,然后轻声说了句:“不管党承不承认我,我永远是党的女儿。”